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21-03-12    5118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一次修订)

 

 

 

 

 

预案编号:YJYA/DZZK--201905

编制单位: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人:李延华

批准日期:2019年05月

执行日期:2019年05月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905


批准页

公司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预防和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预防突发事件为基础,以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快速有效为重点,以全力保护环境、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核心,以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的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依据国家和山东省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相关规定,编制完成了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本预案适用于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事故时的应急处置,为第一次修编预案中明确了本企业的环境应急职能,规定了本企业环境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预案体系及应急响应等重要内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经本企业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内部审议,并经行业专家组评审通过,最后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备案,现予以批准发布,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人(签字):

 批准日期:20190514

 


发布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他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要求,有效防范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减少单位财产损失及环境损害,本单位特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编制了《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本单位实施应急救援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本单位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以及有效开展应急处置行动,阻止和控制污染物向周边环境的无序排放,最大程度避免对公共环境(大气、水体)造成污染冲击。

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20190514日批准发布,20190514日正式实施。本单位内所有部门均应严格遵守执行。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人(签字):

发布日期:20190514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通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及危害,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2)能够使企业充分意识到采取应急措施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反应、应急能力,随时做好应急准备,指导和规范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能够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应急能力,采取有效事故救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将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加强企业与政府应对工作的衔接,收集整合企业信息,以便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的修编,以及在企业指挥权发生移交时,企业能够迅速、有序、高效的协助现场环境应急处理、处置。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指导性文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日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72017627日修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20181026日修订);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2007111日施行);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2014121日施行);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92019423日修订);
  7.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5号)及《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8.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9.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方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201151日施行);
  10.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2号,201531日施行
  1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201565日施行
  12.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13.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14.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 年版)
  15.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
  16. 《国家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
  17.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18.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版);
  19.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20.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2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 号)
  22.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23.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应急[2018]8 号)
  24.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0]10
  25.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7]62 号)
  26.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鲁环发[2017]5 号)

1.2.2 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资料

  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
  2.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30000-2013);
  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
  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
  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9.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
  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12. 《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09);
  13. 《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
  14.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5.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17.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14);
  1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18201941日实施
  19. 《危险化学品仓库建设及储存安全规范》DB11755-2010);
  20.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Q/SY1190-2013);
  21. 《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Q/SY1310-2011

12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环评技术文件;

13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其他相关环境风险措施情况。

1.3 适用范围及事件分级

1.3.1 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全厂范围内所有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理,具体包括:

1)生产过程中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由于操作不当或者设备故障,造成物料泄漏或者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

2液萘98%浓硫酸30%液碱37%甲醛储罐被物料腐蚀穿孔,或者危化品库发生丙烯酸桶破裂,导致物料泄漏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

3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液萘98%浓硫酸30%液碱37%甲醛丙烯酸对设备、管线、阀门存在腐蚀危害,造成物料泄漏,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

4企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

5企业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事故废水(消防废水、洗消废水等)非正常排放,流入周边地表水体,污染周围区域水体环境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

6)因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而造成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事件;

7)公司周边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且影响到本公司

1.3.2 国家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和一般环境事件()四级。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4一般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

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

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1.3.3 企业内部事件分级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公司控制事态的能力,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级:

社会级环境事件

1)危化品库、罐区物料发生大量泄漏,超出本企业的控制范围,使临近的单位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周围地区;

2)厂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需要外部力量支援;

3)废气处理装置失效,对外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

4)厂区内事故废水大量泄漏导致废水排入外部水环境,其影响范围超出厂区范围的。

公司级环境事件

1)厂区发生较小规模火灾,或者罐区物料发生少量泄露,可控制在厂区内部;

2)危化品库发生少量物料泄漏,或者可能导致次生火灾事故发生,影响范围只限于厂区内的;

3)废水收集系统出现小范围泄漏,可以控制在厂区的。

车间级环境事件

除社会级环境事件和公司级环境事件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1.4 工作原则

企业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4)先期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当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在及时上报情况的同时,迅速采取措施,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减轻后果。

5)坚持区域联动。随事故的扩大,超过企业应急处理能力时,企业及时与周围企业和德城区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取得联系,加强公司预案和周围企业及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德城区人民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

1.5 应急预案体系

1.5.1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涵盖了企业可能发生的全部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原则、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指挥机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监测、应对流程和措施、应急终止、事后恢复、保障措施和预案管理等。

同时,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还编制有现场处置方案。当企业发生事故,涉及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时,企业在启动现场处置预案的同时,一同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事故预案,立即展开环境应急救援。

1.5.2 本预案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

1)与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关系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是地方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一个单元,也是区域性应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本预案接受上级地方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应急领导和指挥,属于上下衔接、被包含的关系。

2)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与企业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企业应急体系的两大支柱,与周边企业应急预案是相互协助、相互联动的。

该企业应急预案为企业内部应急预案,若应急响应升级,则启动德城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5-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与其他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图

基本情况

2.1 企业概况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德州市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实华南路以北,鲁冀工业大道以西,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7.508°、东经116.369°项目所在厂区东侧为道路,西侧为德州卓澳水质净化公司,南侧为道路,道路南侧为南干渠,北侧为空地。项目所处区域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厂区东侧360米处的漳卫河和厂区南侧140米处的南干渠

该企业涉及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主要包括:液萘、液碱、浓硫酸、甲醛、丙烯酸,这些物质由于火灾、违反操作规程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能够引起突发环境事故。一旦发生火灾或泄漏,将严重威胁着厂区及附近下风方向职工和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0164月首次发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经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原德州市环境保护局直属分局)备案。20195月公司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第一次修订。

2.1-1  相关环保手续一览

项目名称

环评情况

验收情况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项目

环评手续已办理

验收手续已办理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固体建筑材料生产线及年产10万吨高性能减水剂原料罐区改造项目

环评手续已办理

验收手续已办理

自运行以来,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收到环保投诉,运行情况正常。该企业基本信息如表2-2

2.2-2  企业基本情况表

单位名称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李延华

单位所在地

德州市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实华南路以北,鲁冀工业大道以西

中心经度/中心纬度

北纬37.508°、东经116.369°

所属行业类别

混凝土外加剂建筑材料生产销售

建设性质

新建

企业规模

年产10万吨高性能减水剂、1万吨固体建筑材料

主要构筑物

生产车间:钢结构,2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原料仓库:钢结构1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综合办公楼:砖混,1座、3F,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

门卫室:砖混,1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变配电室:砖混,1

消防泵房:砖混、地下,1座,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循环水池:位于车间北侧,用于反应釜及相关设备的冷却降温

消防水池:位于车间北侧,有效容积为540m3

事故水池:位于车间东侧,有效容积为700m3

占地面积

42077m2

建筑面积

31100m2

从业人数

30

工作制度

实行1班制,每天工作8小时

历史事故

2.2 生产工艺流程

1萘系水泥外加剂

1)生产工艺

萘系高效减水剂生产工艺主要有磺化、水解、缩合、中和稀释等步骤萘与浓硫酸磺化在80℃以下作用,主要产物为α-萘磺酸;在较高温度下(165℃)作用,主要产物为β-萘磺酸。磺化反应结束后,反应混合物中含α-萘磺酸,通过水解反应将反应生成的α-萘磺酸水解成萘和游离硫酸,萘随水蒸气进入捕集室被结晶分离出来,移入熔萘罐中。然后β-萘磺酸与甲醛缩合生成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再用碱中和得到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的合成过程由磺化、水解、缩合及中和反应组成

磺化

 

水解

磺化完毕后降温至100℃,根据酸度情况加入水进行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的目的是去除磺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α-萘磺酸

缩合

水解完毕后,加入37%甲醛进行缩合反应,在4小时内缓慢加入甲醛,反应温度控制在80100℃。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2.5小时。因为甲醛的量过大容易造成聚合物自聚,造成产品性能下降,故从工艺、成本以及成品性能综合考虑,甲醛基本全部参与反应,转化率接近100%

 

中和

保温完毕后,加入30%液碱进行中和,控制物料pH值在89,最后加入水补足总重,放料

 

2生产工艺流程图

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见图(图中G:废气;S:固废;N:噪声;W:废水)

 

 

2.2- 奈系减水剂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2聚羧酸系水泥外加剂

1生产工艺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是自由基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微观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和链转移。其中双氧水和抗坏血酸组成氧化还原体系,为链引发体系;丙烯酸的作用为增加分子链的长度;巯基乙酸为链终止剂,控制聚羧酸分子量的大小。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产品主要有溶解聚醚大单体,配制AB液、聚合、中和、稀释等步骤

2)工艺流程图

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见图3-4(图中G:废气;S:固废;N:噪声;W:废水),工艺中产生的废气经回收管道收集进入两级碱处理回收塔进行处理后,外排。

 

3、固体建筑材料

根据产品需求将原材料按比例通过上料螺旋或者提升机进入到计量仓依次进行准确计量,然后由计量仓转移至混料仓,通过强制搅拌进行搅拌均匀(设定工艺参数),然后根据不同产品种类和客户要求的包装方式转移至相应的成品储料罐或者分袋包装。项目上料和出料均设有除尘装置

 

2.3 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有组织排放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

1)有组织排放废气

有组织排放废气包括:聚羧酸减水剂聚合工序产生的丙烯酸废气,萘系减水剂磺化工序产生的萘、硫酸雾废气及缩合工序产生的甲醛废气

以上废气通过管道连接至尾气吸收系统,尾气吸收系统设置有1套,采用二级水冷+碱液喷淋,聚羧酸减水剂生产过程产生的丙烯酸废气,萘系减水剂生产过程产生的萘、硫酸雾及甲醛废气经处理后的废气由10000m3/h风机引至115米排气筒排放。

2)无组织排放废气

无组织排放废气包括:储罐区无组织排放废气、危化品库无组织排放

储罐区储存的易挥发物质包括:液萘98%浓硫酸30%液碱37%甲醛溶液,在罐区贮存时由于进出料、温度变化等都会产生大小呼吸,导致物料排入大气环境,加之物料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跑冒滴漏等情况,因此形成无组织排放而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丙烯酸采用塑料桶装存放于危化品库,塑料桶开盖瞬间会产生微量的丙烯酸挥发出来,主要通过尽量缩短开盖时间加以控制,同时加强厂房通风换气;加强厂区内绿化措施。

2、水环境影响分析

该企业去离子水制备(反渗透工艺)产生的部分浓水、设备及地面冲洗废水、尾气喷淋装置废水全部回用于萘系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包括蒸汽冷凝水)、尾气喷淋装置废水、实验废水和去离子水制备水全部回用于萘系减水剂和复配聚羧酸减水剂的生产,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德州卓澳水质净化公司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入南干渠,最终排入岔河因此该企业产生的废水不会对地表水水质造成影响。

在加强管理,强化防渗措施的前提下,污染物渗入地下的量极小,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小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水动力弥散作用下,污染物在水含水层扩散范围先增大后减小,浓度大幅降低直至消失。

因此,该企业对水环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3、声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噪声源为各类泵、空压机及风机。泵和空压机布置在车间内,装置配套的风机设在室外,噪声强度在7090dBA)左右。采取厂房隔声,设置封闭厂房,基础减震,加强厂区绿化工程,特别是厂界处种植高大乔木等措施降低噪声影响。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厂界噪声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综上所述,该企业产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后,一般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实验室废渣、废包装物、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全部实行袋装化,且由专人负责收集,送至指定的垃圾点堆放,日产日清,再由垃圾清运车及时运至垃圾场进行处理;实验室废渣、废包装物由专人负责收集,废包装物送至指定的市政工业垃圾场处理实验室废渣外售用于建造路牙石。综上所述,该企业产生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环境风险识别

根据本企业所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种类储存量、危险性质以及各种污染物治理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害可能引起环境风险事故的特点,对该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场所可能泄漏物质的危害性、环境影响范围、环境影响可恢复性等方面进行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价。本企业主要潜在危险设备及装置情况风险物质贮存情况分析如下

2.4.1物质风险性识别

依据企业涉及的各类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进行风险物质识别。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对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附录 A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物质主要有液萘98%浓硫酸30%液碱37%甲醛丙烯酸。其中:液萘最大储存量为38.4;浓硫酸最大储存量为58.9吨;液碱最大储存量为42.6吨;甲醛最大储存量为35.2,丙烯酸最大储存量为12吨。

2.2-1项目风险物质一览表(单位:t

序号

物料名称

危险特性

最大储存

物质形态

储存方式

储存位置

1

液萘

低毒液体

38.4

液态

卧式罐:1*40m3

1#车间东侧

2

98%浓硫酸

强腐蚀性、强刺激性

58.9

液态

卧式罐:1*40m3

1#车间北侧

3

30%液碱

低毒液体

42.6

液态

卧式罐:1*40m3

1#车间北侧

4

37%甲醛

毒性液体

35.2

液态

卧式罐:1*40m3

1#车间东侧

5

丙烯酸

腐蚀性、中等毒性

12

液态

塑料桶:200kg*60

危化品库

 

2.4.2设施风险性识别

企业设施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辅助生产设施、贮运系统、公用设施及环保设施,生产中涉及的主要风险设施及其风险类型见表 2.2-2

2.2-2 主要潜在危险设备及装置一览表

序号

环境事故地点

事故类型

事故情景假设

1

危化品库

物料泄漏、火灾

丙烯酸塑料桶破裂,或操作不当造成物料泄漏

2

原料罐区

物料泄漏、火灾

液萘、98%浓硫酸30%液碱37%甲醛储罐及阀门破裂,操作不当造成物料泄漏,遇明火发生火灾爆炸

3

尾气吸收系统

设备故障

聚羧酸减水剂生产过程产生的丙烯酸废气,萘系减水剂生产过程产生的萘、硫酸雾及甲醛废气超标排放

4

合反应设备

物料泄漏、火灾爆炸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是自由基聚合反应,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造成的物料泄漏,遇明火发生火灾爆炸

5

磺化反应设备

物料泄漏、火灾爆炸

液萘和硫酸在磺化中发生磺化反应,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造成的物料泄漏,遇明火发生火灾爆炸

6

事故废水

收集不及时

进入外环境,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

7

周边敏感点

累积效应

废气中的微量元素通过累积效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8

企业厂区

外部环境风险影响

企业附近有工业企业,存在外来的风险所引发的环境风险

9

企业厂区

极端天气情况

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引发厂区内大量物资泄漏、排水设施受到挑战,引起物料蔓延影响外环境

10

企业厂区

极端天气情况

雷电等天气状况威胁厂区内的用电安全,由雷电产生的电火花引起风险物质爆炸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在生产、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发生泄露可能会造成局部或区域环境的严重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引发长久的环境问题。

2.5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环境风险受体分为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土壤环境风险受体和水环境风险受体。其中,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重要基础设施、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保护单位、植被等,按人口数量进行指标量化;土壤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企业周边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等区域;水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区域,可按其脆弱性和敏感性进行级别划分

2.5.1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

该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为聚羧酸减水剂生产过程产生的丙烯酸废气,萘系减水剂生产过程产生的萘、硫酸雾及甲醛废气,原料罐区及危化品库挥发的少量废气,由于对上述污染物采取了相应措施,因此,对环境空气影响很小。厂址周围5km范围内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代表点见下表。

 2.5-1 周边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分布表

序号

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

对象

相对于项目

的方位

最近距离

m

保护人口数

(人)

1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

后董村

SE

625

282

2

翟时庄

SW

1230

267

3

解庄村

S

1490

205

4

胡庄村

SW

1770

244

5

埝高庄

NE

1800

422

6

后小庄村

E

1890

367

7

梁庄村

E

1900

530

8

张官屯村

SE

2120

859

9

前小庄村

SE

2310

298

10

前小屯村

NW

2130

1960

11

后小屯村

NW

2660

890

12

翟时社区

SW

2290

2330

13

西曹村

SW

2600

658

14

东曹村

SW

2600

814

15

枣林齐村

SE

2650

715

16

二屯村

NW

3464

1300

17

二屯镇

NW

4504

3200

18

馨苑社区

NW

4588

1100

19

枣林齐村

SE

3049

1500

20

段庄村

SE

3960

1650

21

王庄村

SE

3976

900

22

魏庄村

SE

4448

300

距离本项目最近的大气风险受体点为东南625m处的后董村,对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较敏感;企业厂区周边500m范围内无居民住户

2.5.2 水环境风险受体

该企业选址于德州市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实华南路以北,鲁冀工业大道以西村,项目去离子水制备(反渗透工艺)产生的部分浓水、设备及地面冲洗废水、尾气喷淋装置废水全部回用于萘系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包括蒸汽冷凝水)、尾气喷淋装置废水、实验废水和去离子水制备水全部回用于萘系减水剂和复配聚羧酸减水剂的生产,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德州卓澳水质净化公司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入南干渠,最终排入岔河因此项目废水不会对地表水水质造成影响

雨水流入厂区周边灌溉渠,最终汇入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表水系漳卫河,位于项目东方向360m。企业雨水排口、清净废水排口下游10公里流经范围内无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企业雨水排口、清净废水排口下游10公里流经范围内涉及河北省界,距离河北省边界距离为1307米;德州市属于属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不属于溶岩地貌、泄洪区、泥石流多发等地区。

2.6 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该企业主要应急防范设施见下表:

2.6-1  厂区内事故应急防范措施设施表

序号

应急设施

设计指标

1

硬化、防渗

对车间、危化品库、污水收集管道、排水沟等均进行了严格硬化防渗处理

2

罐区围堰 

原料罐区、成品罐区均设有围堰

3

事故池

罐区周边及危化品库均设置事故池,并设置了导排设施。

4

监控 

厂区设有监控系统,及时关注厂区的情况

2.7 三级防控体系

为防止事故状态下产生的事故废水等排入外环境,建设单位建立三级风险防控,有效防范事故状态下废水、废液外排风险体系。

一级防控体系:针对厂区生产所用原辅料及生产特点,液萘98%浓硫酸30%液碱37%甲醛储罐周边设有围堰,并设有导排系统,丙烯酸存放于危化品库,采用塑料桶装方式,危化品库已做好防渗漏。当发生物料泄漏事故时,可有效防止风险物质流出肆意流淌。

二级防控体系:厂区储罐周边设有事故池,并设有导排系统。当储罐泄漏引发火灾产生事故废液且无法利用围堰控制时,将事故废水、消防废水导流到事故池,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事故结束后再将事故废水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三级防控体系:当发生重大事故,一、二级预防与防控体系无法控制污染物料和事故废水时,关闭雨水排放口阀门,同时,采用提升水泵及时将事故废水输送入事故池,建立与事故池的连通,建议在厂区门口备有沙袋,将事故废水或洗消废水控制在厂区内部,作为三级防控。事故结束后,根据废水检测成分委托具有资质单位处理。该三级防控体系对于减少企业的风险防范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从而防止了重大生产事故泄漏物料和污染消防水造成的环境污染。

组织指挥机制

3.1应急组织体系

为了降低或避免特殊情况下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确保有组织、有计划、快速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地组织抢险和救援,公司建立环境应急组织机构,并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各成员的职责,应急组织的建立遵循应急机构人员职能不交叉的原则。

该企业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通讯联络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应急指挥部常设机构为应急办公室设在公司安环部。公司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协助和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应急人员进入现场后,各应急救援小组受前方指挥指挥

应急组织结构图如下:

 

3公司应急组织机构图

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 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李延华

副总指挥:于小雷

成员:孟祥震 王金虎宫长峰李延会杜娟马云静

应急指挥部下设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公司安环

3.2.2 应急指挥体系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小组由总经理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应急办公室设在安环部(夜间由专人值班)。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现场指挥及日常应急管理事务与协调,在事故状态下,应急指挥部设在事故现场,负责协助和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由总经理任总指挥,(注:如总经理不在时,由公司生产副总任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夜间发生事故时,可由夜间值班人员组成临时指挥部,由值班组长任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在发生事故时,应急指挥部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均有责任、有义务立即赶赴现场组成临时指挥部,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3.2.3 应急指挥部门职责

1、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李延华

副总指挥:于小雷

应急指挥部职责:

日常状态:

1贯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务或下达的应急处置指示;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应急部门发布的预测、预警,落实预测、预警要求。

2组建日常办事机构、应急处置工作机构。

3组建应急专业队伍,调配各种物资资源,组织实施应急队伍的调动。负责审核抢修方案、应急调度、信息上报等事项,调动应急响应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编制《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公司批准;并按规定报县(市)应急中心审查备案。

5统筹安排全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经费预算。

6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召集分析事故发生原因,防范对策及制定改善计划。

应急状态:

1)负责启动本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并依法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必要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应急指挥部请求援助。

2)负责发布本预案的预警、应急响应、应急结束、预案恢复等指令。

3)组建应急专业队伍,调配各种物资资源,组织实施应急队伍的调动。

4)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置等各项工作。

2应急指挥办公室

主任:杜娟

应急指挥办公室职责:

日常状态:

1)负责承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定期组织各小组成员对环境风险源进行排险、设备维修,以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应急状态:

1)接受环境事件的报警信息,根据报警信息,初步判断环境事件的类型和预警级别,并向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报告;

2)按照总指挥的指示迅速派出抢修抢救组,进行现场侦险调查,同时令各小组待命,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环境事件类型和级别,发布预警;

3)负责环境事件调查处理的信息传递、组织协调、督察督办和相关保障工作;

4)组织协调相关单位拟定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指导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预案演练。

3、应急通讯联络组

组长:马云静

应急通讯联络组职责:

日常状态:配合应急办公室假定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并进行预案演练;

应急状态:

1)接到应急指挥部的指令后,与当地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消防队、医院等单位联系,说明事故情况并认真回答各单位提出的问题;

2)负责事故报警、汇报、通报和外联工作;

3)根据应急指挥部指示向周边企业请求援助和通知周围敏感目标紧急撤离;

4)派人到主要路口接应消防车队、急救车辆和厂外救援队伍。

4、应急警戒疏散组

组长:杨斌

应急警戒疏散组职责:

日常状态:配合应急办公室假定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并进行预案演练;

应急状态:

1)做好人员疏散、隔离和警戒,维护现场秩序;

2)人员疏散后,再次检查,确保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3)配合消防队、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4)当事故危急周边单位时,按照应急指挥部和生态环境局的指令,向事故的上风向疏散受事故影响的居民和单位,确保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5)维护现场秩序做好隔离和警戒工作,为防止无关人员和好事者进入现场造成伤害,本组组长派人在相关路口阻拦过路车辆和行人;严密注意事故区风向变化,重点是事故下风向环境敏感单位、社区,对事故区场外道路实施临时管制,令过路车辆绕道而行;

6)警戒区域内严禁火种,迅速控制泄漏扩散区域方向可能产生明火的地点。

7)协助环境监测站及时准确的对受到突发环境事故污染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进行取样,并且及时准确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监测数据,以使应急指挥部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急抢修抢救组

组长:孟祥震

应急抢修抢救组职责:

日常状态:配合应急办公室协调生产车间主要人员假定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并进行预案演练;

应急状态:

1)接到应急指挥部或应急办公室指令后,立即奔赴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件情况,并及时上报应急指挥部,听从统一调遣;

2) 由组长向应急指挥部汇报参加抢救的人员数量和名单,并做好登记;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利用相应仪器物资,尽量将事故消除在初起状态;

3) 抢修抢救组成员利用消防设备、防护物资和堵漏设备,按照以人为本,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进行灭火和堵漏。抢救任务完成或不能完成时,本组组长都要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抢救人员安全状况;

4)按指令做好水、电、气的断、供工作;

5)负责对受伤人员分类抢救、转运工作。配合城区消防队进行被困人员的救护,发生伤亡事故时抢救工作要争分夺秒,及时、果断、正确;

6) 对救出的伤员进行简单有效的救治,伤口包扎、止血等,配合医院急救人员对重伤人员的抢救;

7) 进入有毒气体区域进行救护时,必须听从应急指挥部的要求正确佩戴防护器具,两人协同进行;

8)根据污染事故的特征采取合适的方法清除和收集事故现场残留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9)应急状态结束后,收集所用救援物资、装备并及时复原归位。

6、医疗救护组

组长:宫长峰

医疗救护组职责:

日常状态:配合应急办公室假定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并进行预案演练;

应急状态:

1)负责现场救护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转运工作。配合抢修抢救组进行被困人员的救护,发生伤亡事故时抢救工作要争分夺秒,及时、果断;

2)对救出的伤员进行有效的救治,伤口包扎、止血等,配合医院急救人员对重伤人员的抢救;

3)根据伤员的伤情,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注意保护受伤部位;呼吸微弱、背部骨折的伤员禁止背运,采用担架或木板抬送;严重出血的伤员,应立即采取止血包扎措施。

7应急物资供应组

组长:李延会

应急物资供应组职责:

日常状态:定期检查配备物资是质量否完好、数量是否足够,能否满足应急状态时的需要,并及时更新过期物资。

应急状态:接到应急办公室指令后,立即与各职能小组组长联系所需救援减灾物资类型、数量,及时运输到位。

8、环境应急监测组

组长:王金虎

环境应急监测组职责:

日常状态:

1)负责防止污水、消防废水外排及现场造成污染事故的预防工作。

2)配合应急办公室假定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并进行预案演练;

应急状态:

1)积极配合当地监测单位对事故现场现场的环境监测工作。

2)配合监测单位监测对下风向空气污染物浓度,及时与指挥部沟通通报信息,紧急情况下提供人员的疏散方向。

9应急专家

组长:于小雷

应急专家组职责:

日常状态:

协助公司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演练程序,了解山东省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同时了解本企业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

应急状态:

负责对事件应急救援提出方案和安全措施,现场指导救援工作,参与事件的调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

3.3 应急指挥运行机制

3.3.1 现场指挥部成立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故发现人立即启动现场处置预案,防止事态升级和扩大,并将现场情况及所采取的措施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公司环境应急领导小组转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应急小组组长任前方总指挥或由总指挥指定人员担任,各应急小组负责人为成员。

1)主要担负现场应急指挥工作,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现场情况,现场落实指挥部指令。

2)根据事件现场情况,初步判断事件的类型和预警级别;向各有关应急监测、处置机构和单位汇报,请求迅速派出事件调查取证和监测先行人员。

3)跟踪上报突发环境事件的事态变化和处置情况。

4)负责收集整理突发环境事件的各类有关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件的应急处置。

5)负责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接,政府及环保部门介入后,总指挥负责指挥协调、配合处置、参与应急保障等。

3.3.2 现场指挥部的运行

1)决策和处置。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加强现场评估和商讨研判,迅速判断事件的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做出处置工作的决策部署。调动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物资进入现场,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果断处置突发事件。

2)建立畅通的信息来源渠道,确保现场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和属地的联络畅通,做好现场情况记录,准确掌握事态发展动向。按照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定,如实准确反馈现场处置工作情况,做好事件处置信息的动态报送。

3)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要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建议等情况,并根据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发布后续信息。

3.3.3 现场指挥部指挥权的确定

一级应急响应:事故范围大,难以控制,超出企业范围,环境应急状态为社会级,应急指挥权限接受德城区人民政府统一指挥。企业负责人需对公司的应急指挥权限向政府进行交接

二级应急响应:事故可以控制在厂区内。环境应急状态为厂区级,应急指挥权由企业负责人负责。

三级应急响应:事故可以控制在车间区内。环境应急状态为车间级,应急指挥权由车间负责人负责。

3.3.4 现场指挥部指挥权交接

现场指挥部应随时跟踪事态的进展情况,事态如有扩大的趋势,超出现有控制能力时,应报请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协调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通报有关情况,必要时可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在上级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相关负责人赶到现场后,现场总指挥应立即汇报事故情况、进展、风险以及影响控制事态的关键因素和问题。按照“逐步移交指挥权”的原则,将现场总指挥权移交至上级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各应急小组应根据新的部署开展工作,做好相关处置、衔接和配合工作。

3.3.5 现场指挥部的撤销

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结束,次生、衍生灾害被消除,各种秩序恢复正常时,经总指挥批准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撤销现场指挥部。有关善后工作由企业组织实施,并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3.4 应急值班人员守则

在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应急值班人员应做到:

a)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值班报警电话:0534-2359696

b)负责接受应急报告并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报告;

c)接到企业和上级应急信息后,应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报告;

d)跟踪并详细了解应急事件事态的发展和处置情况,随时向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报告;

e)负责领导指令的下达;

f)做好过程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g)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遵守安全与保密制度;

h)完成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预防与预警

坚持预防第一。要牢固树立预防第一的观念作好日常的预防工作将不定期的开展对重点隐患区及污染源的检查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的日常监管检查机制。明确对区域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源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预警。

4.环境风险源监控

4.1.1风险源监控和管理

1)厂区各设备运行情况设有视频监控系统,设专人监管,每天巡检一次。检查内容主要为储存风险物质储存、使用的状况,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发生事故,值班人员可及时发现。

2)应急物资的配备,由仓库管理员负责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有消防器材的摆放,急救箱内用品完好、齐全。

3)及时关注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及政府发布的极端天气或不利气象条件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4.1.2预防措施

根据风险源及风险因素分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

1)风险物质的风险预防措施有:

①对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有可能泄漏危险物质的设备和工作区域设有安全警示标志,各重点部位设备设置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制定和实施严格规范的设备维修制度。

②岗位按规范配置足够数量的应急物品,确保完好有效;加强对值班室在防中毒窒息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自救互救能力。

③厂区内重点环境风险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险情,采取有效地制止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④遇到雷雨天气,附近有明火、火灾,设备发生故障及安全附件失灵时,立即停止作业。

⑤制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安排专人实行定期(专项、季节、节假日等隐患检查)或不定期(日常的隐患排查)的隐患排查,及时根据隐患产生的原因,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并设立台账。

2)管理及操作环节风险预防措施

①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并按照要求穿工作服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对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其有效性;

②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每天要对设备运行状况巡视一次,并将巡视结果记录在运行记录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处理不了的情况,要立即汇报给领导及调度。

3)职业卫生环节风险预防措施

①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应急药箱,配备必要的药品及备用防护用具,发生小事故时能采取自救措施;

②工作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4.2 预警及措施

进入预警状态后,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转移、撤离、疏散和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各应急救援小组进入备战状态,封闭受到危害的场所,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保障应急救援。

4.2.1 预警分级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进行分级。将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三级。预警级别由高到低,颜色依次为橙色、黄色、蓝色。超出本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时,应立即向市、县环境应急办报告并启动分级应急预案。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应急处置效果,预警级别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1橙色预警

凡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风险事件,启动橙色预警

厂区发生特大火灾,经预测事件可能影响到周围相邻的单位及社区厂内环境风险物质发生大量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依靠公司自身能力无法控制处理的事件废气处理设施故障导致废气未经处理而排放其影响范围超出厂区控制范围的相邻单位发布的预警信息引起事故影响范围大。

2黄色预警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风险事件,启动黄色预警

厂内环境风险物质发生少量泄漏或火险,经预测事件最终影响范围能够控制在厂区,对周边及其他地区没有影响,只要启动此预警即能利用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制止事故废气处理设施故障,其影响范围在厂区控制范围内的。

3蓝色预警

除重大环境风险事件、较大环境风险事件以外的其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启动蓝色预警。

4.2.2 预警信息发布

险情发现者立即将险情具体情况报应急指挥部,由应急办公室值班人员立即上报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布预警信息。总指挥决定发布预警信息后,由应急办公室对相关部门发布预警。发出预警后:

(1)指挥中心成立应急指挥部,同时向应急指挥部、企业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

(2)应急指挥部、企业应急小组接到预警指令后,安排人员备勤值班,通知其他应急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待命,准备应急物资发送。

(3)应急指挥部、企业应急小组检查厂内重点环境风险源情况;检查易发生事故部位设施状况措施落实情况。

(4)抢险救援组相应抢险人员及时赶至现场,控制环境风险源恶化。

企业做好启动各项应急预案的相关准备,应急指挥部通知各专业应急队伍进入迎战状态。

预警信息发布图:

 

 事件应急响应

4.2.2接警措施

橙色预警

1)公司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到位,24小时值班,直至预警解除。

2)通知相关邻单位、社区做好各自的应急准备工作,依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通知相关机构协助应急救援电话。

3)各应急救援队伍准备到位。

4)应急救援物资准备到位。

5)公司应急指挥部及时向德城区人民政府部门报告,并将事件情况电话报告政府相关单位(环保、安监、消防部门等)。

6)根据事件特点做好其他相应的应急防范措施。

黄色预警

1)公司应急指挥部领导,赶到事件现场,根据现场事件发展趋势,确定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人员立即佩戴好个体防护用品后,赶到事件现场进行抢险。单位(部门)负责人根据事件发展若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指挥部领导。

2)通知厂区内所有无关人员做好撤离准备。

3)检查应急救援物资是否充足备用。

4)各单位检查所有的个体防护设施,确保处于备用状态。

5)根据事件特点做好其他相应的应急防范措施。

蓝色预警:

1)现场人员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应急处置,并视现场处理情况,若事件有扩大趋势,应立即报告本单位(部门)负责人。

2)事件单位及时通知装置区内无关人员做好撤离准备撤离。

3)检查本单位个体防护措施、应急物资是否齐备。

4)检查相应环保措施是否备用。

5)根据事件特点做好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4.2.3预警解除

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控制,紧急情况解除后,指挥部根据事件调查以及应急监测结果,作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状态解除,并宣布终止应急状态,转入正常工作。


应急处置

5.1 应急响应

5.1.1 应急响应分级

为保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根据发生事件不同程度及后果,及时确定和采取相应的救援方案,现将应急响应级别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一级响应

发生橙色预警事件时,公司应急指挥部启动一级响应。

启动一级响应后,事件发现人立即启动应急报警系统。指挥部制定处置方案后安排各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在启动此预案的同时安排应急人员对厂区人员、周边居住区居民等进行应急疏散、救援,特别是下风向范围内的职工和周边居民;周边居民的疏散工作由应急救援队员配合区政府、派出所等部门进行引导疏散。友邻单位、社会援助队伍进入厂区时,指挥部应责成专人联络,引导并告知安全、环保注意事项。

2、二级响应

发生黄色预警事件时,公司应急指挥部启动二级响应。

启动二级响应后,事件发现人立即启动应急报警系统,同时上报公司应急指挥部,各应急救援队迅速到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在启动此预案的同时安排应急人员对厂区人员进行应急疏散、救援。

3、三级响应

发生蓝色预警事件时,值班班长立即启动三级响应。

启动三级响应后,事件第一发现人立即上值班班长,组织值班人员迅速开展应急处置,随时将事件信息上报公司应急指挥部。

如启动公司级预案后由于事态进一步扩大,现场险情无法控制,其影响可能波及其他装置或周围社区、企业时需升级为一级响应。

4、分级响应的协调

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要按照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分级响应,立即组织救援,并逐级上报。指挥部各成员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赶赴事件现场,按分工职责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5.1.2 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主要的程序包括相关人员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及时逐级上报,企业相关领导或政府部门担任指挥,并根据报告情况判断风险事故等级,下达应急命令,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1)一级响应程序过程

启动一级响应后,事件发现人立即启动应急报警系统,同时通知应急指挥部,并告知具体情况;指挥部制定处置方案后安排各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在启动此预案的同时安排应急人员对厂区人员、周边居住区居民等进行应急疏散、救援,特别是下风向范围内的职工和周边居民;周边居民的疏散工作由应急救援队员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引导疏散。友邻单位、社会援助队伍进入厂区时,指挥部应责成专人联络,引导并告知安全、环保注意事项。

根据严重的程度,上报德城区相关部门,若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时,移交政府指挥部人员指挥并介绍事故情况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配合协助应急指挥与处置。同时通知周边企业,启动周边企业相应的应急救援响应。

2)二级响应程序过程

启动二级响应后,事件发现人立即启动应急报警系统,同时立即通知应急指挥部和值班人员,迅速开展应急处置,随时将事件信息上报公司应急指挥部,并告知具体情况,应急总指挥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同时通知周边企业及居民住户。

应急指挥部立即通知企业应急小组成员,到事故现场待命,各应急专业队携带应急设备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在外来救援队伍到来之前,坚决服从企业应急总指挥的统一指挥,立即进入抢险救援状态,进行必要的疏散、隔离和抢险工作。主要是立即确定当时风向(如当日方向为东南风,应向东南方向撤离),沿着上风向疏散厂区内与抢险无关的人员到安全地带,设置隔离区域,在泄漏事故发生处设置警戒线;与此同时救援排险组立即切断事发现场的电力、管道输送阀门等,防止事故连锁反应,波及范围的延伸及扩大。抓紧时间查找风险源,并合理处置;医疗救护队对受伤的人员根据伤势严重情况由重到轻的进行急救。不能控制的,启动厂区一级应急救援响应,并上报德城区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

3)三级响应程序过程

启动三级响应后,启动三级响应程序,事故发现人及时查找事件原因,并及时处理,上报负责人,启动三级应急救援响应,展开紧急的救援活动;不能及时处理的,上报应急指挥部,启动二级应急救援响应。

事故的实际级别与响应级别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发生事故时,往往会出现次生事故或衍生事故甚至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物料的泄漏可能从很小的泄漏到每分钟泄漏几升,泄漏物料会加速对事故现场的污染,这样就会出现事故级别的变化。若救援行动采取了不当措施,同样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升级。因此,在实际应对事故时,需要应急人员随时判断事态的发展,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程序见图5.1-1

5.1-1  应急响应程序

5.1.3 应急响应联动

当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时,企业启动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当突发的安全事故对环境产生了直接影响或次生灾害时,企业应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并且随着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的不同,响应级别也保持动态变化。若所发生的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后果,本企业已无法完全控制,这时企业要发挥应急预案的联动性,请求周边企业提供支援同时向德城区人民政府、环保局上报,要求启动更高一级的应急预案。本公司的救援队,也是外单位事件的救援队和社会救援力量的组成部分,一旦接到救援任务,要立即组织人员,及时赶赴事件现场协助救援。

5.1.4 应急结束

1、应急结束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即满足终止条件:

1)事故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到规定的限值之内;

3)事件所造成的灾害已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2、应急结束的程序

各小组完成救援任务后,及时反馈信息,指挥部根据反馈信息,确认救援结束:

1车间级突发环境事件由应急指挥部决定终止救援,由应急办公室下达终止命令;

2)公司级突发环境事件由应急指挥部决定终止救援,由总指挥下达终止命令。应急指挥部向应急办公室下达应急救援终止命令,再由应急办公室向各救援小组转达应急救援终止命令;

3)社会级突发环境事件由公司应急指挥部和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共同决定终止救援,由总指挥向应急办公室下达救援终止命令。再由应急办公室向各救援小组和有关部门转达救援终止命令。

在未接总指挥解除警戒区命令前,应急抢险组要阻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县环境监测站、厂区内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到污染区对空气及河流进行连续检测,经分析合格后,确认安全性得到保证后,报告应急指挥部,由应急指挥部下达解除警戒区命令。

5.2 应急处置措施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小组要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针对事故源迅速、准确、有效的实施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措施主要有:各种风险物质泄漏的现场处置措施,以及人员疏散隔离,受伤人员的救治等。在救援过程中,如果风险影响范围超出公司控制范围,企业立即拨打110120119电话报警;并及时将事件的详细情况告知协议应急救援单位,对本公司的救援物资进行补充供给;需要政府支援时,根据厂区平面布置图、风险源位置、各风险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注意事项等实际情况为政府的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技术性支持。

5.2.1液碱、硫酸储罐泄漏、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液碱和浓硫酸属于腐蚀性、有毒液体,发现泄露后,发现者立即通知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成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管道发生泄漏时,立即堵漏;若罐区泄漏,立即停止损坏罐的的操作,截断物料通,启用其他可用罐。物资保障队备好消防器材及应急装备,防止起火、爆炸的可能性发生;抢险救援队根据现场,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发生着火后,岗位人员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报警,报出着火发生位置、引起火灾的物质、火势情况等,同时迅速汇报值班室,组织消防队员到现场灭火,并派专人引导消防车到现场灭火。如果着火后伤及人身,值班室迅速通知医院、消防队及时赶赴现场救人。事故现场由疏散小组负责配合消防队设立警戒线,由厂应急疏散小组协助险区内人员的撤离、步岗,疏通抢险通道。待火灾扑灭后,由抢修小组组织检修人员对损坏设备进行抢修,由消防部对现场积水、积污进行清理。洗消废水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洗消废水通过管道排入事故水池。注意,事故处置结束后,现场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5.2.2液萘、甲醛储罐泄漏、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液萘、甲醛属于腐蚀性、有毒、易挥发液体,其挥发出的气体遇明火、高热易燃发现泄露后,发现者立即通知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成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管道发生泄漏时,立即堵漏;若罐区泄漏,立即停止损坏罐的的操作,截断物料通,启用其他可用罐。物资保障队备好消防器材及应急装备,防止起火、爆炸的可能性发生;抢险救援队根据现场,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发生着火后,岗位人员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报警,报出着火发生位置、引起火灾的物质、火势情况等,同时迅速汇报值班室,组织消防队员到现场灭火,并派专人引导消防车到现场灭火。如果着火后伤及人身,值班室迅速通知医院、消防队及时赶赴现场救人。事故现场由疏散小组负责配合消防队设立警戒线,由厂应急疏散小组协助险区内人员的撤离、步岗,疏通抢险通道。待火灾扑灭后,由抢修小组组织检修人员对损坏设备进行抢修,由消防部对现场积水、积污进行清理。洗消废水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洗消废水通过管道排入事故水池。注意,事故处置结束后,现场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发生爆炸后,人员疏散引导小组紧急疏散现场员工,由疏散引导小组将所有人员送到安全区,并将不必要的人员撤离到无危险的区域,根据风向及现场情况特别指明撤离路线和方向。待爆炸结束后,应急小组配合消防人员对现场进行救援和处置。

5.2.3厂区发生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1)火灾发生初期时,首先由目击者切断火灾现场电源,同时通知安环部安环部人员通知公司应急指挥部,组织现场消防人员进行扑救。

2安环部应立刻判断火势情况,拔打“119”火警报警电话;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刻打“120”救护车,由信息联络组派人在路口接应消防车和救护车。

3)在火灾尚未扩大到不可控制之前,应使用适当移动式灭火器,公司一般使用干粉灭火器来控制火灾,时间不宜超过7分钟。

4)为防止火灾危机相邻设施,必须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用冷水淋湿装有易燃易爆物体的容器,并迅速移走火点周围的易燃、易爆物及贵重物。

5)注意观察火灾四周情况,避免出现伴随的人员中毒、建筑物倒塌、物体坠落等事件。

5.2.4废气非正常排放应急处置措施

对于废气处理设施故障,岗位工如发现故障,在第一时间要立即报告值班室或车间负责人,并做好相应记录。车间负责人要组织人员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检查维修。需要做停机处理的,在经值班室同意后,立即停机检查。加强管理和运行维护,定期检修设备设施,迅速有效的排除故障,满足应急需要。

5.2.5事故废非正常排放应急处置措施

厂区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出厂区,雨水总排口设置阀门;运营期间产生的废水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附近农户清运作农肥。厂区风险物质储存区、生产设备及运输管线发生泄漏燃烧爆炸事故后,由于泄漏物料及消防水的不及时收集以及污水收集过程发生事故,污染物可能通过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引发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事件。一旦发生事故产生大量事故废水,在厂界设置沙袋,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将事故废水控制在厂区,事故结束后将事故废水用罐车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5.3 现场救援及控制措施

5.3.1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1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救援人员实施抢险时,一定要站在上风头,服从总指挥的统一指挥。到现场抢险时不能一人到现场,要两人以上方可进入现场;进入现场前首先要检查防护用品有效性,然后要戴好防护用品方可进入现场;进入后,要随时保持与现场指挥保持联系,以便及时实施救援

2、 现场急救初步措施

现场救治应根据受害人的具体情况,污染物质的化学性质,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救治措施,超出现场救治能力时,必须尽快联系就近医院救治。

要求现场救治人员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并灵活运用。

急救原则:先救命,后疗伤;

急救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救运。

根据现场受伤人员情况,现场急救可采取的急救初步措施有一下几类:

1)初步检查病人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随时观察其变化,5分钟观察一次;

2)保持病人的正确体位,切勿随便推动、搬运病人,以免加重病情;昏迷发生呕吐病人头侧向一边;脑外伤、昏迷病人不要抱着头乱晃;高空坠落伤者,不要随便搬头抱脚移动;哮喘发作或发生呼吸困难,病人取半卧位。

3)保持病人呼吸通畅,已昏迷的病人,应将呕吐物、分泌物掏取出来或头偏向一侧顺位引流出来。

4)病人发生呼吸道异物阻塞,运用腹部冲击法等急救手法,使异物排出。

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清醒的成人和儿童。抢救者站于病人身后,双手穿过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朝向病人腹部,置于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使用快速向上的力量冲击病人腹部。应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病人转为昏迷每一次冲击应单独、有力地进行,以促使异物排出。注意应置于腹部正中位置进行冲击,勿偏左或偏右,避免放于剑突或肋弓上。

5)心跳呼吸停止,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即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可采用仰卧压胸式人工呼吸法。

预案启动后,根据事故性质和规模,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决定是否通知德州市人民医院来人进行现场救护,医院应急室接到报警电话后,应询问事故发生详细地点和人员受伤情况,带足急救药品后,以最快的时间和最捷径的路线赶到事故地点

5.3.2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毒面具等,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各类事故安全防护措施见下表所示。

 5.3-1 安全防护措施表

安全

防护

措施

火灾

呼吸系统防护

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5.3.3紧急疏散、撤离

事故发生后,企业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及时下令组织无关人员迅速撤离。现场负责人根据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达的紧急疏散命令,立即通知附近岗位人员和周边村委会负责人,组织员工、周边居民进行疏散。疏散时,由疏散引导小组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至泄漏区上风方向的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同时做好人员的清点和安置工作,安全区由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定地点。由安全防护小组对泄漏事故现场周围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除应急抢险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必要时,应对企业进厂道路进行暂时的交通管制,当有毒气体浓度降到允许范围后,将其解除,恢复正常通行。

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警戒疏散组应立即警戒事故现场,并打开最近消防通道,当消防车辆到达后,引导消防车辆进入事故现场,同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组织与施救无关人员到安全地带。

 

5.3.4 危险区的隔离

1)危险区的设定:发生环境事故的区域为危险区。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事故发生后,根据泄漏物质或者或在程度划定隔离区。

3)事故现场隔离方法:后勤保障组可采用在主要道路或出入口利用围绳或警戒带的方法进行隔离。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后勤保障组设置警示牌进行隔离。

5.3.5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资保障

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资保障统一应急指挥部协调,突发环境事件时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结合实际启动并实施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2)启动本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

3)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向有关部门请求。

现场配备的应急救援器材,主要有防毒面具、各种应急药品、堵漏木塞等

5.3.6防止次生灾害

泄漏现场应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质,所使用的工具严禁粘有油污,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对于发生的物料泄漏事故,无法收集的液体采取中和、稀释等措施处理后,使消防废水进入导排系统,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事故废水的暂存、导流、堵截以及处理。关闭雨水排放闸阀并打开应急事故调节池闸阀。同时调度部门应通知厂内污水处理站做接纳高浓度临时污水的准备。

对于火灾事故,灭火同时应尽快关闭事故场所一切电源、物料输送系统和生产设备,做到有序、安全停产。对着火点周围设备进行喷水冷却降温,以免温度过高引起设备本身或管线破裂,造成继发事故。

5.4 应急监测

公司应急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展的情况和污染物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

5.4.1 应急监测方案的确定

厂区内一旦发生泄漏、火灾事故后,需要及时迅速对厂区内外大气环境、水环境的进行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上报应急指挥部。

1应急监测委托德城区相关检测单位进行检测,环境监测人员应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下述内容:

①污染物质种类;

②污染物质的浓度;

③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等作出判断。实施应急监测是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处理的前提和关键。

2不能现场进行监测的项目,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地采样,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迅速送至实验室进行化验。

3监测数据可用电话或书面的形式以最快速度上报应急指挥中心。

4)应急监测应做到当事故发生直到事故最终处理终结的全过程监测,其监测频次以满足较少损失和事故处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生产恢复的需求。

5.4.2 应急监测因子

废气监测:厂内发生泄漏、火灾事故后,需要进行快速检测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颗粒物。

废水监测:厂内发生事故后,需要进行快速检测的主要废水污染物为pHNH 3 -N等。

5.4.3 监测布点及频次

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一般以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考虑地表水、居民住宅区空气、农田土壤等区域的影响,合理设置参照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状况、反应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

对破坏环境污染事故所污染的地表水、大气和土壤均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同时需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1、监测布点

大气监测布点

a、以事件地点为中心,根据事件发生地的地理特点、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在事件发生地下风向影响区域、抛体或低洼地等位置,按一定事件间隔的圆形布点采样。

b、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的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监测对照点。

c、在距事件发生地最近的居民住宅或其他敏感区域应布点采样。

d、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水质监测布点

在项目周边监测井及周边地表水进行布点监测,同时上游设置参照点。

2、监测频次

污染物进入周围环境后,随着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应急处理处置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掌握事件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常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对于确认事件影响的结束,宣布应急响应应行动的终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急监测全过程应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予以体现,但各阶段的监测频次不尽相同。

3、监测人员防护措施

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案的具体实施均是由应急监测工作者完成的,而每一污染事故都可能危及分析人员的人身安全。为了保护分析人员并有效地实施现场快速分析,在实施应急监测方案之前,还应该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如防火防化服、防毒工作服、酸碱工作服、防毒呼吸器、面部防护罩、靴套、防毒手套、头盔、头罩、口罩以及应急灯等。

4、监测分工

公司利用的外部监测资源主要为德城区环境监测中心,能够及时组织监测污染物特征物质,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内部监测能力不足时,立即联系外部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服务。

5.5信息报告与发布

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当事人或发现者及时把信息向负责人报告,负责人根据事件情况及时汇报应急指挥部,并进行前期处置,避免事件扩大。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德城区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5.1 责任主体

1、突发事故部门和指挥部为逐级责任报告部门;事故风险源的岗位员工和第一发现者以及责任报告部门和指挥部的负责人为逐级责任报告人。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向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突发环境事件,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3、对群众举报的突发环境事件,无论属于哪个部门主管的,接报部门应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5.5.2 报告原则

1、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突发环境污染信息,污染源岗位员工或第一发现者应视突发事故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及时逐级上报信息。

2、一旦出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影响范围超出本公司范围的态势,公司指挥部要根据紧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应急指挥小组报告,共同协调指挥下做好处置工作。

5.5.3 报告时限

1、突发环境事故所在部门在5分钟内向公司应急指挥小组和指挥部报告同时组织职工进行自救互救。

2、指挥部在5分钟内向法人代表(或总经理)报告,并在半小时内向德城区应急领导小组和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报告。

5.5.4 信息上报

1、上报信息类别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1)初报:初报是首次上报的信息。

2)续报:初报以后的后续上报的信息。

3)结果报告:上报的处理结果报告。

2、报告时限

1)初报:要求从发现事件起第一时间上报。

2)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

3)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3、报告方式及内容

1)初报

初报可用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质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2)续报

续报必须是书面报告,可通过网络或传真等报告,视突发环境事件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事件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3)结果报告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报送。

4、信息上报程序

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上报给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级别上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德城区人民政府

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5.5.5 报告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

报告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见附件。

5.5.6 信息通报

发生火灾、爆炸、中毒、重大伤亡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等事故,在第一时间,按事故类别向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德城区应急管理局、公安消防等部门报告,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上报,由总指挥或指令有关人员立即通过电话或派员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故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要第一时间报告环保部门,拨打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电话0534-5018186”。

5.5.7 事故报告内容

1、事件发生后,事件当事人、发现人或值班人员应立即报告公司值班人员,或直接报告公司主要负责人,并立即实施救援。

2、公司主要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半小时内向德城区环保部门报告。

3、情况紧急时,事件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德城区环保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4、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将正式书面事件报告上报公司安全环保管理部门。

5、报告事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公司概况;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汇报;

2)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现场情况;

3)事件的简要经过;

4)事件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6、主要负责人接到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件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件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件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8、因抢救人员、防止事件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件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5.6 应急终止

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企业(或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关注区及人员事件危险已解除;

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进行清洁净化;

当事故得到控制后,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在主管副总经理领导下,成立由生产处、办公室、后勤处等有关处室和发生事故的主管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查明事故原因,检查事故现场,消除潜在隐患,落实防范措施,追究事故责任,调查事故人员伤亡、损失情况,拟定《事故调查报告》,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在主管副总经理指导下,成立事故抢修组,研究抢修方案,消除事故隐患,为恢复生产做准备。在主管副总经理指导下,由办公室、财务处、后勤处等处室和事故发生单位的领导组成事故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中受伤、中毒人员的医疗救护等善后处理工作,接待来访工作等。事故结案工作要在主管副总经理指导下,由事故调查组负责。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2)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3)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组织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人员及相关部门专家对事故进行污染损失评估。弄清楚污染状况和污染覆盖面,确定事故的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对事故污染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评价报告报环保部门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


后期处置

应急行动结束后,企业要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事故现场的后期处置、人员救治及损失赔偿,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及植被恢复,经验教训总结及应急方案改进等内容。若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由本企业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在充分调度社会资源仍不能彻底消除污染隐患、确保当地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可逐级向上级政府请求支援。

6.1 善后处置与恢复重建

6.1.1 现场保护

1)事故处理期间,由后勤保障组进行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事故处理结束后,事故发生部门、岗位实行警戒,未经应急指挥部批准,所有人员禁止进入事故现场;

3)事故现场拍照、录像,除事故调查管理部门或人员外,需经总指挥批准;

4)事故现场的设备、设施等物件证据不得随意移动和清除,抢险必须移动的需作好标记。

6.1.2 现场洗消

当泄漏源等完成封堵后,需要及时进行清洗现场,对现场进行清水冲洗,直至现场未见明显泄漏物料。现场消洗工作由后勤保障组执行。

现场消洗产生的二次污染物主要为冲洗后的废水,冲洗废水经事故水管道送至事故应急池,处理达标后排放。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泄漏物等要妥善收集,由应急办公室统一处置。

现场洗消工作由后勤保障组相关人员组成洗消领导小组,由生产车间人员组成洗消队伍具体实施,设备部和安环部协助。在穿戴好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对事故现场及救援车辆进行洗消处理,防止腐蚀性物质扩散或被带出现场。重大事故,由专业消防队伍负责洗消工作。清消水排入事故池,严禁直接外排,以免污染周围农田及地下水源,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根据灭火、抢险后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消洗处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稀释:用水、清洁剂、清洗液等稀释现场污染物料;清洗、稀释后的污染物排入事故池,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合格后外排。

2)处理:对应急行动工作人员使用过的衣服、工具、设备设施进行处理,应急救援人员从现场撤出后,使用过的衣服或其他物品应该集中储藏,作为危险废物处理;

3)物理去除:使用刷子、吸尘器等出去一些颗粒性污染物;

4)中和:中和一般不直接用于人体,一般可用碳酸氢钠、醋、漂白剂等用于衣服、设备和受污染环境的清洗;

5)吸附:可用吸附剂吸收污染物,单吸附剂使用后要回收、处理;

6)隔离:用隔离绳将事故现场与其他场所隔离开,或用沙袋、砂土、围堰等将受污染环境圈围起来,以免污染扩散,污染物质采用前述方法进行处理。

6.1.3 善后处置

1、根据现场专家组的科学结论及相应监测意见,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后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消除污染隐患。同时监测部门提供跟踪性监测。

2、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或专业机构进行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清理工作,使事发现场恢复到相对稳定、安全的基本状态,防止发生次生事故。必要时由专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对潜在的隐患进行监测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应技术支撑部门的科学依据,对突发环境事件中涉及的损害赔偿问题,依据行政调解程序进行。做好人员的救治及安置工作,对全企业员工做好精神安抚工作,对受伤严重人员继续治疗,并及时对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赔偿事务,以保证企业人心稳定,快速调整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4、根据突发环境事件认定结论,下达行政处理意见,并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通报。

5、当现场处理完毕后,负责人负责通知电工检查电源线路,检查工艺管线的损坏情况,设备管理人负责设备检修,办公室人员配合环保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相关项目监测,当班班长组织员工清理现场,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雨污导排系统畅通等应急能力恢复后,方可恢复生产,若形成事故,厂区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6.1.4 生产秩序恢复

发生重大事故后,经隐患排查,确认事故现场无隐患并经本地政府同意后,公司应调整人员、调试设备,尽快恢复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对于因泄漏等造成较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事故时,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建立较长时间的环境监测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处理被污染的环境区域,采取合理化的方式恢复受损的环境。

6.1.5 人员安置

根据住院人的人数及病情,安排好伤员的陪同护理人员,照顾好伤员的生活及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

6.2 调查与评估

1)应急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2)各应急小组负责编制总结报告,应急终止后上报。

3)开展应急过程评价,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会同德城区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评价的基本依据:

①环境应急过程记录;

②各应急小组的总结报告;

③现场应急指挥部掌握的应急情况;

④环境应急行动的实际效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⑤公众的反映等。

得出的主要结论应涵盖以下内容:

①环境事件等级;

②环境应急总任务及部分任务完成情况;

③是否符合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总要求;

④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

⑤出动环境应急队伍的规模、仪器装备的使用、环境应急程度与速度是否与任务相适应;

⑥环境应急处置中对利益与代价、风险、困难关系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

⑦发布的公告及公众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时机是否得当,对公众心理产生了何种影响;

⑧得出的其他结论等。

4)根据实践经验,各环境应急小组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保障

7.1 通信与信息保障

1)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应急指挥办公室成员及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必须保持移动通讯24小时开机状态(通讯联络方式见附件),应急指挥办公室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

2)应急指挥办公室公布应急电话,并根据职务及任职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更新联系方式,并将联系方式发放到各部门及车间;

3)周边人员需要疏散时,宣传通讯组应利用电话及时告知公众撤离;

4)在易燃易爆场所,所有通讯设备都必须保证本质安全,具备防爆功能,避免因使用手机而引起火灾爆炸。

7.2 应急队伍保障

公司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机构,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知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定期组织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保证在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后,能迅速赶赴现场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各职能小组人员构成若有变动的,由其上级机构作出人员调整说明,并及时补足人员,对于新入组的成员,组长要尽职尽责,将本小组职责说明,并做好小组内应急演练和培训。

1)公司成立应急组织机构,根据各自分工做好应急救援中的各项工作;

2)落实应急救援组织,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应急指挥办公室成员及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应按照专业分工,本着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的原则,每年3月上旬,应急指挥办公室根据人员变化进行组织调整,确保应急救援组织的落实;

3)应急指挥办公室人员与德城区消防、医疗等专业救援队伍保持联络,确保事故救援时及时有效;

4)各应急救援小组负责人定期组织救援训练和学习,各小组按专业分工每年训练两次,提高指挥水平和救援能力,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措施,学会如何在危险环境中保护自己。

7.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1)各部门和车间按照任务分工做好物资器材准备,如必要的指挥通讯、报警、洗消、消防、抢修等器材及交通工具,以及应急药品、应急照明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资;上述各种器材及物资的归属部门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各重点目标设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

2安环部建立全公司应急物资和器材台帐,制定定期检查保养制度,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3)应急物资设置情况

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具体设置情况见下表。

7.3-1 公司应急物资设置情况一览表

应急物资分类

物资名称

数量

设置位置 

管理责任人

联系电话

消防设施

干粉灭火器

26

车间及危化品库

孟祥震

15266917834

消防栓

16

厂区

消防沙

3

厂区

消防锹

5

厂区

消防桶

5

厂区

消防水池

1

厂区

消防泵房

1

厂区

消防水带

2

车间

事故水泵

2

车间

应急防护器材

防尘口罩

若干

车间

防护手套

若干

车间

防护眼镜

5

车间

防护靴

5

车间

防毒面具

2

车间

安全帽

10

应急办公室

安全带

2

应急办公室

急救药箱

1

应急办公室

应急手电

2

应急办公室

应急照明灯

20

全厂

其他装备

疏散标示

15

全厂

监控设施

12

全厂

洗淋器

7

全厂

同时公司周边企业具有一定的应急物质和装备,公司成立以来,与公司邻近的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依存,互利互惠。在事故发生时,能够给予公司运输、人员、救治以及救援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依据救援需要,提供其他相应支持。

7.4 其他保障

7.4.1资金保障

公司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安全费用的提取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 号)第二章第八条中规定的提取标准进行提取,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应急救援器材和监控设备等的定期检查、安全防护用品应急救援物资采购、应急救援演习和应急人员培训等,不得挪作他用,年终统计开支使用情况,向指挥部汇报。如果超支应申请补足金额,保障应急状态时公司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安环部负责制定安全费用的使用计划,财务部负责做好安全费用台账。

7.4.2交通运输保障

公司配备1辆应急车辆,归办公室调度,负责应急时的物资运输和伤员紧急救护。

7.4.3治安维护

治安方面包括保卫日常巡逻,夜间值班巡逻,归安环部调度,应急状态下负责现场治安、警戒和人员疏散。

预案启动后由应急救援组和后勤保障组配合,负责现场人员疏散、救护工作,并控制好现场做好治安保障工作。用彩带设置警戒线,限值人员进出,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及危害波及区域;为事故发生后的单位和人员提供一切方便、避免因措施不当而导致人为事故或继发性事故蔓延或扩大。在110民警到达现场后,主动说明情况并积极配合民警展开工作。

7.4.4技术支撑

公司配有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理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工艺操作规程等。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工艺及设备性能,技术部门能够制定应急救援中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专业人员负责专项事件时的事件处理。同时,对事件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或设备等方面的问题时,指挥部可联系行业专家咨询或同行业单位进行协助。

7.4.5制度保障

1)值班制度,建立昼夜值班制度;

2)检查制度,每月结合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救援工作落实情况及器具保管情况;

3)例会制度,每月结合安全例会,研究应急救援工作;

4)培训制度;包括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应急预案培训制度等;

5)车辆管理制度:机动车辆通行规定、运输车辆进入公司区的管理规定;

6)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事故柜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穿戴、使用、保管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7)演练制度:应急预案演练制度、消防演练制度,每年组织至少两次演练;

8)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制度。

7.4.6后勤保障

应急救援后勤及时发放应急救援的物质、消防器材和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应急救援资金、车辆的需要。保障通讯、交通的顺畅。保障应急救援对人员的需要。

7.4.7外部救援保障

1)单位互助

与本企业邻近的单位在运输、人员、救治以及救援等方面能够给予帮助。同时也能够依据救援需要时,提供其他相应支持

2)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当事件趋于扩大需要外部力量救援时,及时向德城区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德城区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由德城区人民政府应急办发布支援命令,调动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全力支持和救护,主要参与部门有

①公安部门:

协助我厂进行警戒,封锁相关道路,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事件现场和污染区。

②消防部门

发生火灾事件时,可在十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灭火、救护。

应急管理部门

发生事件时,到我厂指导事件救援工作及调查事件情况。

④环保部门

提供事件发生时的实时监测和同时监督企业对污染区的处理工作。

⑤电信部门

保障外部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转,能够及时准确发布事件的消息和发布有关命令

⑥医疗单位

提供伤员、中毒救护的治疗服务和现场救护所需要的药品和人员。德州市人民医院为医疗救治医院,出现人员受伤时,可拨打电话:1200534-2637114

 


预案管理

8.1 培训与演练

预案的编制必须经过一个持续改进,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受经验、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应定期对应急救援人员或员工进行预案内容的培训,确保应急救援人员熟知救援过程和方法,能在救援过程中密切配合。

8.1.1 培训管理部门

应急预案的培训由安环部发起,专职安全员负责定期或在应急预案修订后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内容、应急救援人员职责、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应急救援器材的使用采用授课、观看录像、现场演示、张贴海报等各种方式对公司员工进行教育、宣传,并向公司周边人员进行宣传、告知。

8.1.2 培训主要内容

1)如何识别公司环境风险源分布;

2)公司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各救援小组职能;

3)如何启动紧急报警系统及信息的上报程序;

4)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措施;

5)各种应急设施的使用方法及维护保养方法;

6)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

7)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

8)呼叫自救方法;

9)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8.1.3 应急培训计划

1)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由公司专职安全员负责进行,每年培训1次,主要是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便于在抢修抢险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2)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每年2次以上,目的是让员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有条不紊的按预案执行;

3)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由安环部负责,每年一次,让社区或周边人员了解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以及应急响应的步骤,做到遇事不慌、有备无患;

4)根据预案的变更情况临时组织变更后的预案培训。

8.1.4 应急预案演练

为确保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组织应急救援,每年都要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1)演练的准备:确定演练的内容和方式,制定演习方案,准备所需器材,对参演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制定演练的安全措施。

2)演练的范围与频次:全公司范围内进行演练,每年进行一次。

3)演练组织:由应急指挥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由安环部承担。

4安环部将应急人员、管理人员、指挥人员等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对象纳入每年的培训计划中,安环部负责组织和实施。培训和演习尽可能邀请互动单位参加。

5)应急救援培训完毕后,做好总结和记录。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培训考核结果等。

6)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记录和考核。内容包括:

a、演练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b、演练项目和具体内容;

c、演练动用的设备、物资;

d、演练效果;

e、演练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f、演练考核结果;

g、演练过程中记录的文字和录制的音像资料等。

8.2 奖励与责任追究

8.2.1责任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给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境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在事件应急响应是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执行任务或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救援秩序的;

8、有其它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8.2.2奖惩

公司每年针对应急预案演练、培训、预案完善和事件应急救援中做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事件责任者进行处罚。

1、编制和预案管理中做出成绩的工段和个人实行年底奖励,个人评为优秀个人,工段评为预案编制和管理先进单位。对预案执行不好的个人和单位提出批评。

2、对公司级演练和车间级演练进行总结评比,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金奖励,对演练准备和配合及实施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金处罚,根据评比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及处罚。

3、对应急救预案培训实施单位年底进行评比,对培训工作做出贡献和成绩突出者进行现金奖励。对培训工作敷衍了事者给予批评。

4、对应急救援工作中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抢排险事件或抢救人员有功的、使国家企业人身财产安全减少或免受损失的、对应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议且实施效果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不按规定执行预案的、拒绝履行应急救援任务的、不及时报告事件真实情况贻误救援工作的、不服从指挥临阵脱逃的盗窃挪用应急救援物资的散步谣言的、其他危及应急救援的进行处罚,违反刑法的按刑法处理。

8.3 应急预案备案

本预案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备案。

8.4 修订

企业结合环境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及时修订:

①面临的环境风险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

②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发生重大变化的;

③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及报告机制、应对流程和措施、应急保障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

④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⑤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作出重大调整的;

⑥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

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的,修订工作参照环境应急预案制定步骤进行。对环境应急预案个别内容进行调整的,修订工作可适当简化。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有重大修订的,应当在发布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环境应急预案个别内容进行调整、需要告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应当在发布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

应急预案修订后公司应当及时向德城区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附则

9.1 名词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因事故或意外性事件等因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危害或威胁的紧急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或健康)的危险程度。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环境敏感点,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环境敏感区”的定义。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应急准备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应急响应是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救援是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恢复是指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应急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

9.2 应急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环保办负责发布和解释。


10 附件

附件1: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单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单

报告单位

 

报告人姓名

 

事故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报告人电话

 

事故持续时间

时 分  

报告人职务

 

事故地点/部位

 

 

 

泄漏物质的危害特性

 

事故发生原因及简要经过

 

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污染情况

 

已采取的措施

 

 

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

 

事态发展情况预测

 

请求支持的内容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附件2:应急培训记录表

应急培训记录表

公司名称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老师:

 

培训内容:

 

 

 

 

 

 

 

 

 

 

 

 

参加培训人员

签到

 

 

 

 

 

 

 

 

 

 

 

 

 

 

 

 


 

附件3:应急演练记录表

应急演练记录表

公司名称

 

演习目的:

 

时间:

地点:

演习参加人员:

 

演习观摩人员:

 

演习指挥人员:

 

演习过程:

 

 

 

 

 

 

 

 

演习总结:

 

 

 

 

 

记录人:

记录时间:


附件4企业应急成员联系电话

应急小组

姓  名

职  务

联系方式

应急总指挥

李延华

总经理

13361021057

副总指挥

于小雷

分管副总

15954774723

医疗救护组

宫长峰

销售部部长

18888239031

警戒疏散组

杨斌

质检员

18705346690

抢修抢救组

孟祥震

生产部长

15266917834

通讯联络组

马云静

办公室主任

18753462762

物资供应组

李延会

采购部部长

18605346999

应急检测组

王金虎

技术部长

18766037201

应急办公室

杜娟

安环部

15053466126


附件5外部相关单位联系电话

序号

单位名称

联系方式

1

消防报警电话

119

2

医疗急救电话

120

3

公安报警电话

110

4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

0534-2623186

5

德州市应急管理局

0534-2687162

6

德州市公安局

0534-2292286 

7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

0534-5018186

8

德城区应急管理局

0534-2100765

9

德州市公安局德诚分局

0534-2622102

10

德州市人民医院

0534-2637114

11

德城区人民政府

0534-2622630

12

德州天衢工业园管委会

 0534-2363911

13

德州卓澳水质净化有限公司

0534-2758968

14

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

0534-2277002

 


附件6: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件7:周边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附件8:厂区平面布局图及撤离路线图

 


附件9应急物资分布图


附件10:现场处置预案

丙烯酸泄露现场处置预案

 

区域(装置)名称

危化品库

事故特征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塑料桶的质量问题,均有可能导致丙烯酸泄漏

可能发生的季节、时段

在储存过程易发生泄漏事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事故危害程度

丙烯酸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受热、光和紫外线的作用下易发生聚合,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遇热、光、水分、过氧化物及铁质易自聚而引起爆炸

事故征兆

生产中巡回危化品库贮存情况。

应急组织与

职责

组织与人员

危化品库负责人、当班人员

应急职责

1、发现事故和隐患及时处理和报告;

2、事故初期时,实施现场应急处置;

3、听从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进行应急救援;

4、预计事故扩大时报告并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步骤

紧急处置

负责人

发现异常

发现丙烯酸泄漏

事故第一发现人

报警:危化品库负责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危化品库负责人报告:***分,**装置发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区域出现异常,请求支援

事故第一发现人

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同上)

事故第一发现人

向 110119 和 120 报警(如需要,报告内

容同上)

事故第一发现人或危化品库负责人

指挥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

危化品库负责人

现场处置

立即上报危化品库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切断泄漏源,立即进行现场通风

事故第一发现人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现场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危化品库负责人

人员救护

将受伤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指定人员

救援接应

指派人员打开应急救援通道,引导救援力量到达

危化品库负责人

应急扩大(应急装置失败或人员伤亡扩大)

通知车间扩大撤离人员区域,增加消防等隔离措施

危化品库负责人

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危化品库负责人

处置流程

不同情况下,报警和应急装置、人员救护等可同时进行或适当调整,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和产生次生灾害为准则

事故报告

1)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

现场恢复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生产设施要求后方可运行

防护器具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救援器材

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应急泵

救援对策

1、应急救援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先抢救受伤人员。

2、应急救援时应注意,防止事故扩大

3、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人员能力

1、个人无把握处理时,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共同处理

2、进入事故现场救援必须保证 人以上,严禁单独行动

3、进入现场人员身体素质要过硬,没有生病或身体不适

救援结束

1、险情排除后,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认真的检查,防止遗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护好现场,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对现场进行彻底清洗处理,人员、设备、现场卫生,全面到位。

特别警示

1、保持救援电话畅通

2、对应急救援器材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保养

3、应急疏散时的人数查点

4、救援结束后的人员、物资查点。

 

液萘泄露现场处置预案

 

区域(装置)名称

液萘储罐

事故特征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储罐的质量问题,均有可能导致液萘泄漏

可能发生的季节、时段

在储存过程易发生泄漏事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事故危害程度

液萘有刺激作用,高浓度致溶血性贫血及肝、肾损害。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萘蒸气或粉尘时,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角膜混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腰痛、尿频,尿中出现蛋白及红、白细胞。亦可发生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和肝损害

事故征兆

生产中巡回液萘储罐贮存情况。

应急组织与

职责

组织与人员

液萘储罐负责人、当班人员

应急职责

1、发现事故和隐患及时处理和报告;

2、事故初期时,实施现场应急处置;

3、听从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进行应急救援;

4、预计事故扩大时报告并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紧急处置

步骤

紧急处置

负责人

发现异常

发现液萘泄漏

第一发现人

报警:液萘储罐负责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液萘储罐负责人报告:***分,**装置发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区域出现异常,请求支援

第一发现人

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

向 110119 和 120 报警(如需要,报告内

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或液萘储罐负责人

指挥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

液萘储罐负责人

现场处置

立即上报液萘储罐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切断泄漏源,立即进行现场通风

第一发现人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现场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液萘储罐负责人

人员救护

将受伤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指定人员

处置措施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运至空旷处引爆。或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指定人员

救援接应

指派人员打开应急救援通道,引导救援力量到达

液萘储罐负责人

应急扩大(应急装置失败或人员伤亡扩大)

通知车间扩大撤离人员区域,增加消防等隔离措施

液萘储罐负责人

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液萘储罐负责人

处置流程

不同情况下,报警和应急装置、人员救护等可同时进行或适当调整,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和产生次生灾害为准则

事故报告

1)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

现场恢复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生产设施要求后方可运行

防护器具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救援器材

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应急泵

救援对策

1、应急救援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先抢救受伤人员。

2、应急救援时应注意,防止事故扩大

3、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人员能力

1、个人无把握处理时,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共同处理

2、进入事故现场救援必须保证 人以上,严禁单独行动

3、进入现场人员身体素质要过硬,没有生病或身体不适

救援结束

1、险情排除后,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认真的检查,防止遗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护好现场,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对现场进行彻底清洗处理,人员、设备、现场卫生,全面到位。

特别警示

1、保持救援电话畅通

2、对应急救援器材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保养

3、应急疏散时的人数查点

4、救援结束后的人员、物资查点。

 

甲醛泄露现场处置预案

 

区域(装置)名称

甲醛储罐

事故特征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储罐的质量问题,均有可能导致甲醛溶液泄漏

可能发生的季节、时段

在储存过程易发生泄漏事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事故危害程度

甲醛无色,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气体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其蒸气,引起结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气管炎;重者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和肺炎等。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和致敏作用;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可致死

事故征兆

生产中巡回甲醛溶液储罐贮存情况。

应急组织与

职责

组织与人员

甲醛储罐负责人、当班人员

应急职责

1、发现事故和隐患及时处理和报告;

2、事故初期时,实施现场应急处置;

3、听从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进行应急救援;

4、预计事故扩大时报告并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紧急处置

步骤

紧急处置

负责人

发现异常

发现甲醛泄漏

第一发现人

报警:甲醛储罐负责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甲醛储罐负责人报告:***分,**装置发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区域出现异常,请求支援

第一发现人

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

向 110119 和 120 报警(如需要,报告内

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或甲醛储罐负责人

指挥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

甲醛储罐负责人

现场处置

立即上报甲醛储罐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切断泄漏源,立即进行现场通风

第一发现人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现场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甲醛储罐负责人

人员救护

将受伤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指定人员

处置措施

疏散泄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指定人员

救援接应

指派人员打开应急救援通道,引导救援力量到达

甲醛储罐负责人

应急扩大(应急装置失败或人员伤亡扩大)

通知车间扩大撤离人员区域,增加消防等隔离措施

甲醛储罐负责人

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甲醛储罐负责人

处置流程

不同情况下,报警和应急装置、人员救护等可同时进行或适当调整,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和产生次生灾害为准则

事故报告

1)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

现场恢复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生产设施要求后方可运行

防护器具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救援器材

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应急泵

救援对策

1、应急救援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先抢救受伤人员。

2、应急救援时应注意,防止事故扩大

3、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人员能力

1、个人无把握处理时,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共同处理

2、进入事故现场救援必须保证 人以上,严禁单独行动

3、进入现场人员身体素质要过硬,没有生病或身体不适

救援结束

1、险情排除后,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认真的检查,防止遗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护好现场,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对现场进行彻底清洗处理,人员、设备、现场卫生,全面到位。

特别警示

1、保持救援电话畅通

2、对应急救援器材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保养

3、应急疏散时的人数查点

4、救援结束后的人员、物资查点。

 

硫酸泄露现场处置预案

 

区域(装置)名称

硫酸储罐

事故特征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储罐的质量问题,均有可能导致硫酸溶液泄漏

可能发生的季节、时段

在储存过程易发生泄漏事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事故危害程度

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事故征兆

生产中巡回硫酸储罐贮存情况。

应急组织与

职责

组织与人员

硫酸储罐负责人、当班人员

应急职责

1、发现事故和隐患及时处理和报告;

2、事故初期时,实施现场应急处置;

3、听从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进行应急救援;

4、预计事故扩大时报告并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紧急处置

步骤

紧急处置

负责人

发现异常

发现硫酸泄漏

第一发现人

报警:硫酸储罐负责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硫酸储罐负责人报告:***分,**装置发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区域出现异常,请求支援

第一发现人

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

向 110119 和 120 报警(如需要,报告内

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或硫酸储罐负责人

指挥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

硫酸储罐负责人

现场处置

立即上报硫酸储罐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切断泄漏源,立即进行现场通风

第一发现人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现场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硫酸储罐负责人

人员救护

将受伤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指定人员

处置措施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泄储运条件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与泄漏处理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指定人员

救援接应

指派人员打开应急救援通道,引导救援力量到达

硫酸储罐负责人

应急扩大(应急装置失败或人员伤亡扩大)

通知车间扩大撤离人员区域,增加消防等隔离措施

硫酸储罐负责人

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硫酸储罐负责人

处置流程

不同情况下,报警和应急装置、人员救护等可同时进行或适当调整,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和产生次生灾害为准则

事故报告

1)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

现场恢复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生产设施要求后方可运行

防护器具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救援器材

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应急泵

救援对策

1、应急救援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先抢救受伤人员。

2、应急救援时应注意,防止事故扩大

3、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人员能力

1、个人无把握处理时,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共同处理

2、进入事故现场救援必须保证 人以上,严禁单独行动

3、进入现场人员身体素质要过硬,没有生病或身体不适

救援结束

1、险情排除后,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认真的检查,防止遗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护好现场,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对现场进行彻底清洗处理,人员、设备、现场卫生,全面到位。

特别警示

1、保持救援电话畅通

2、对应急救援器材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保养

3、应急疏散时的人数查点

4、救援结束后的人员、物资查点。

 

液碱泄露现场处置预案

 

区域(装置)名称

液碱储罐

事故特征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储罐的质量问题,均有可能导致液碱溶液泄漏

可能发生的季节、时段

在储存过程易发生泄漏事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事故危害程度

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事故征兆

生产中巡回液碱储罐贮存情况。

应急组织与

职责

组织与人员

液碱储罐负责人、当班人员

应急职责

1、发现事故和隐患及时处理和报告;

2、事故初期时,实施现场应急处置;

3、听从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进行应急救援;

4、预计事故扩大时报告并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紧急处置

步骤

紧急处置

负责人

发现异常

发现液碱泄漏

第一发现人

报警:液碱储罐负责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液碱储罐负责人报告:***分,**装置发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区域出现异常,请求支援

第一发现人

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

向 110119 和 120 报警(如需要,报告内

容同上)

第一发现人或液碱储罐负责人

指挥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

液碱储罐负责人

现场处置

立即上报液碱储罐负责人,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切断泄漏源,立即进行现场通风

第一发现人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现场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液碱储罐负责人

人员救护

将受伤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指定人员

处置措施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指定人员

救援接应

指派人员打开应急救援通道,引导救援力量到达

液碱储罐负责人

应急扩大(应急装置失败或人员伤亡扩大)

通知车间扩大撤离人员区域,增加消防等隔离措施

液碱储罐负责人

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

液碱储罐负责人

处置流程

不同情况下,报警和应急装置、人员救护等可同时进行或适当调整,以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和产生次生灾害为准则

事故报告

1)单位名称;(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

现场恢复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生产设施要求后方可运行

防护器具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救援器材

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应急泵

救援对策

1、应急救援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先抢救受伤人员。

2、应急救援时应注意,防止事故扩大

3、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人员能力

1、个人无把握处理时,立即呼叫周围人员共同处理

2、进入事故现场救援必须保证 人以上,严禁单独行动

3、进入现场人员身体素质要过硬,没有生病或身体不适

救援结束

1、险情排除后,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认真的检查,防止遗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护好现场,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对现场进行彻底清洗处理,人员、设备、现场卫生,全面到位。

特别警示

1、保持救援电话畅通

2、对应急救援器材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保养

3、应急疏散时的人数查点

4、救援结束后的人员、物资查点。